• 关于IEEC
  • 工作组
  • 手机汽车互联
  • 【行业趋势】首个手机-汽车互联体验模型,为用户保驾护航

【行业趋势】首个手机-汽车互联体验模型,为用户保驾护航

Thu Sep 15 10:37:20 CST 2022

    对于有车一族来说,用车旅程主要集中于驾驶、等待和拥堵阶段,对应产生了使用导航、收听音乐/广播、接/打电话、查看即时消息、浏览视频等需求。

    如果使用手机支架,限于显示屏幕较小,易分散驾驶员注意力,存在安全隐患;如果使用原生车机系统,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:

  1. 1. 老牌油车存量市场较大,智能化水平相对不高,支持的应用有限、体验不佳。

  2. 2. 原生车机升级换代较慢,长时间使用可能会出现卡顿等问题,升级换代成本较高。

  3. 3.  智能车机无法完全同步手机上的数据,不能满足用户全部使用场景。


    因此业界出现了手机-汽车互联方案,基于USB、BT、Wi-Fi等传输通信技术,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连接,使用互联协议进行信息交互。将手机的通信功能、内容和应用程序等资源利用车内环境进行显示和使用,同时实现汽车对以上资源的调用和控制,从而实现手机-汽车设备间的硬件互助和生态共享。

图片


    手机-汽车互联方案的发展,经历了几个显著的阶段:第一阶段是“简单投屏”,即通过连接,手机将应用界面投射到汽车中控屏幕上,用车载音响进行音频播放,或者采用车内麦克风获取语音交互的输入。此阶段属于设备和设备之间的点对点连接,不具备与其他终端设备交互的能力,并且与车机硬件的交互深度较低。受限于屏幕投射的实现方案,手机和车机通常要保持同一界面,无法支持异屏、熄屏操作。此外该方案需要消耗较高的传输通道资源,容易出现断连、卡顿、手机发热的问题。2021年9月8日,CCC联盟宣布MirrorLink®将于2023年停止运营,不仅代表业界首个基于屏幕投射方案的消亡,也代表手机-汽车互联方案将走向下一阶段。

图片

    

    手机-汽车互联方案的第二阶段是“分布式互联”,一方面手机与汽车深度融合互助,使应用和服务充分感知并使用二者的硬件能力,例如无需退出互联系统直接操控车载收音机或空调,或融合汽车定位数据与手机定位数据,提供更精准的导航定位服务;另一方面基于分布式操作系统实现以汽车为中心,面向手机、手表、电视、音箱及其他IoT设备的万物互联,实现应用和服务在多设备之间无缝流转。相对于“简单投屏”方案,此阶段的互联不仅为用户提供了现有能力的增强,还提供了单一硬件无法实现的体验。

图片

    目前市面上的互联方案已陆续进入或即将进入第二阶段,“分布式互联”以HUAWEI Hicar为主要代表,其采用HarmonyOS分布式技术,实现人·车·家智慧互联。提供手机生态共享和硬件通信共享,把手机的丰富应用和硬件能力延展到汽车,带来上车无感连接,语音操控,畅联通话,万能卡片,远程家居控制等智慧体验。

    从用户视角来看,使用手机-汽车互联方案最直接感知并交互的功能是连接、桌面显示、通话和语音及其提供的生态应用。其实现效果不仅影响用户满意度,而且会影响驾驶安全。因此明确对手机-汽车互联方案的体验分析方法,不仅填补了业界空白,还为消费者及产业链伙伴评价手机-汽车互联方案提供了参考。

    在手机-汽车互联方案的体验分析和评价领域,智慧车联产业生态联盟(简称“ICCE”)已联合20多家产业重要伙伴共同制订了《移动终端与车载设备互联 测试规程第1部分:性能符合性测试》标准。该标准初步定义了指标范围及基础要求,为手机-汽车互联体验的客观量化提供了分析思路及指标建议。为了更有效的对现有手机-汽车互联方案做进一步评价,牵引产业向更高质量、更优体验的方向发展,ICCE正着手进行体验评价方法预研及标准制订,以期给出更具指导性的体验评价方法。

    后续将分为五个专题展开,通过用户访谈及大数据分析为切入点,介绍基于统计学方法梳理的不同细分人群的用户行为,从而明确用户场景中的痛点及关注点,进一步给出相应的评价指标建议。希望在全产业链的共同协作下,可以进一步提升行业的整体实现水平,最终为用户提供更极致的手机-汽车互联体验。

图片